01 欢迎词
疫情退散,春暖花开。由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武汉纺织大学研究生院和必威betway中文版共同承办的“湖北省分析化学前沿论坛暨武汉纺织大学分析化学学科建设研讨会”拟于2023年3月24日在武汉纺织大学召开。论坛主题为“先进化学测量学技术聚焦纺织与生物医学”。
本次研讨会将以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确定为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为契机,充分展示我省分析化学前沿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聚焦当前纺织科学和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化学测量学相关的科学问题和前沿技术,探讨化学测量学与纺织科学和生物医学交叉合作的新领域与新方向,为从事纺织新材料、生物医学、绿色印染和污染控制等领域的研究者与省内外分析化学不同研究方向的专家学者搭建深入交流的平台,推动我省分析化学界同仁的交流与合作,为武汉纺织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和生物医学相关学科布局提供有益参考。
会议已邀请到美国化学会Analytical Chemistry杂志副主编、厦门大学任斌教授,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陈令新研究员,湖南大学陈卓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杨海峰教授,北京昌平国家实验室王平教授等省外专家学者。同时还邀请到武汉大学胡斌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朱丽华教授,华中农业大学韩鹤友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夏帆教授,湖北大学刘志洪教授,武汉大学黄卫华教授,湖北大学王升富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朱成周教授和中南民族大学李春涯教授等省内高校分析化学学科的专家学者。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三月的武汉纺织大学将迎来一场学术的饕餮盛宴,组委会热忱地欢迎各位老师和同学前来听会并参与交流!
湖北省分析化学前沿论坛组委会
武汉纺织大学研究生院
必威betway中文版
2023年3月20日
02 会议时间与地点
会议时间:2023年3月24日
会议地点:武汉纺织大学阳光校区行政楼二楼学术报告厅
03 会议议程
04 邀请报告人(排名不分先后)
任斌教授(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1992年和1998年在厦门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入选德国洪堡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万人计划”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厦门大学化学必威betway中文版副院长,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Analytical Chemistry副主编,国际电化学会会士,中国电化学委员会副主任。任斌教授以发展仪器方法为研究特色,主要从事针尖增强拉曼光谱、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以及纳米和光谱电化学新方法发展、仪器研制及其在表、界面过程及细胞生物体系的应用研究。主持包括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科研项目。
陈令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分会理事长;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杂志副主编。提出了以化学和地学等多学科交叉思路解决海岸带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技术问题。致力于面向海岸带、近海的化学与生态环境要素的分析监测,利用纳米材料、生物材料和光电磁等探测手段,构建微、纳尺度分析传感界面,探索分析监测新原理、新方法和新仪器装置,为海岸带生态环境分析监测和生态修复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迄今出版《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技术》等中、英文著作3部。在Nature Sustainability, Nature Communications, Analytical Chemistry,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0余篇,论文被他引>30,000次,H-index 95。2020-2022年连续入选科睿唯安跨学科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海洋科学技术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二等奖5次。
陈卓教授(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湖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专家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学术期刊的青年编委。主要从事材料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前沿基础研究,在拉曼生物化学分析方法、生理环境分子信息获取和多功能材料开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军委科技委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子项、973项目子课题等多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相关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4完成人)、湖南省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3完成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等奖励十余项。目前已在Nat. Biotechnol,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CS Nano, Adv. Sci., Anal. Chem.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总他引6500余次,授权12项专利。
杨海峰教授(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博士毕业于湖南大学分析化学专业,从事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光谱电化学和生物化学传感器研究工作。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兼任高教所所长,上海师范大学师资建设委员会主任,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创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 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中国发明专利15项。中国物理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专家组)秘书长、上海微量元素学会副理事长兼任环境与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化学化工学会分子光谱协作组副组长和上海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光散射学报》副主编、《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电化学》《化学传感器》《化学教学》和《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科版)》杂志编委、《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s》 客座编辑和《Biosensors》编辑。
王平教授(北京昌平国家实验室)
北京昌平国家实验室领衔科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基地班,2007年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8年在美国Purdue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获得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支持,并受聘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任教。2023年获聘昌平国家实验室领衔科学家。王平教授的研究工作主要发展基于相干拉曼的非标记显微成像技术,探索新方法在离体或活体生物样品上实现更高时空分辨,更深的成像深度,以及基于拉曼标签的多色成像。王平教授以通讯作者或者第一作者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Advanced Scien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Small, Nano Letters, Angewandte Chemie和JACS等重要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论文。
胡斌教授(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2年进入武汉大学化学系学习,分别于1986年、1989年和1992年获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92年至今在武汉大学工作,其中1996.06-1998.01在美国Clemson大学进行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2001.08-2001.09任Germany Duisburg大学客座教授,2002.06-2002.10和2005.06-2005.08任德国国立GKSS政府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原子光谱/质谱分析及联用技术、元素形态分析、基于ICP-MS的生物医学分析、样品前处理技术、纳米材料分离分析及生物安全性等领域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在国外SCI学术刊物(包括Angew. Chem. Intern. Ed., ACS Nano, Anal. Chem., Environ. Sci. Technol., Biomaterials等)发表论文380多篇,H index 71,合作出版专著2部,撰写英文专著7章(五部)。1999年荣获湖北省第四届青年科技奖,1995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3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22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14-2021年连续八年入围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目前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原子光谱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稀土学会理化检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化学化工理事、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分析科学学报》副主编;《中国测试》、《分析试验室》和《中国无机分析化学》编委;《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和《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Associated Editor;《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顾问编委;《Metallomics》、《Applied Spectroscopy Review》、《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alytical Chemistry》、《EnvironmentalNanotechnology,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和《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and Bioavailability》编委等职。
朱丽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大卓越学者。先后获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指导老师、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2014-2022年连续8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
韩鹤友教授(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政协委员,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曾任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理学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武汉市学科带头人,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林业生物质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带头人;美国化学会会员,中国化学会会员,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PI。《Nanomaterials》、《Journal of Nanotechnology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Current Cancer Reports》、《Advanced Material Letters》、《Materials Physics and Chemistry》、《分析科学学报》、《光散射学报》等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纳米材料抗菌/抗肿瘤应用和农业纳米技术应用研究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Advanced Materials, Angewandte Chemie,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ACS Nano,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nalytical Chemistry等国际重要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60多篇,论文被引11467次(Google Schola,截至2023.2.24),H因子58;获授权发明专利17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6项。
夏帆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应用化学和科技英语双学士学位;2008年获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理学博士学位。2008-2012年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从事博士后工作。国家基金委杰青(2015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人力资源部部长,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党委人才办公室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组部高层次海外引进计划(青年项目),科技部青年973首席科学家,国家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2020年),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2021年)。夏帆教授从事生物传感器方向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迄今为止,发表SCI论文200余篇。SCI他引11000余次,H因子60。
刘志洪教授(湖北大学)
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工学学士学位;2001年获武汉大学分析化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02-2003年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微生物遗传学博士后;2006-2007年Ohio Stale University化学生物学博士后,2010年香港理工大学访问学者。2004年晋升副教授,2010年晋升教授,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6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7年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018年入选“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研究工作面向脑部化学物质的原位检测,发展了一系列近红外光区激发/发射的小分子及纳米发光探针,提出光调控的光电化学微纳传感策略,构建了适于活体分析的传感平台及成像方法。
黄卫华教授(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1996与2002年在武汉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然后留校任教。2005年3月到2006年3月在法国巴黎高师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11月晋升为教授。从事生物医学分析化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电分析化学、柔性传感、微流控芯片、单细胞分析。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重点研发课题等10余项国家级项目。迄今已在Angew. Chem. Int. Ed., JACS, Adv. Sci., Chem. Sci., Anal. Chem.等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130余篇,参与主编专著1部。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9年入选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王升富教授(湖北大学)
湖北大学化学必威betway中文版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首批跨世纪学术骨干,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分析测试学报》、《化学与生物工程》等杂志编委。主要研究领域是生物电化学及电分析化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湖北省科技厅创新群体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3项、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1项。在JACS,ACS Nano, Chem. Eng. J., Anal. Chem., Biosens. Bioelectron.,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2项,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和武汉市科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二)各1项。
朱成周教授(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学院分析化学研究所所长。曾获得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家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和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等奖励和荣誉。2013年1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师从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董绍俊研究员。随后分别在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和华盛顿州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原子尺度纳米催化和生物传感,至今以通讯作者在Chem. Soc. Rev., Chem, 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和Anal. Chem.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以及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担任期刊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和Advanced Agrochem副主编,Analytica Chimica Acta和Biosensors等期刊编委。同时担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纳米酶分会第二届委员,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李春涯教授(中南民族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民委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1996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随后至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工作;2009-2011年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2015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主要开展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及荧光成像研究,在Chemical Science, Small, Analytical Chemistry,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等杂志发表SCI科研论文13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入选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计划,获中南民族大学十佳青年教工、科研十佳等称号。
05 交通信息
酒店(住宿与晚宴)&武汉纺织大学阳光校区东门&武汉纺织大学阳光校区行政楼(会议地址)相对位置示意。